陕西澄城刺绣-澄城刺绣:亟须保护的民间瑰宝

2019-07-16  来自: 陕西匠心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限公司官网 浏览次数:1364

      陕西澄城刺绣-澄城刺绣:亟须保护的民间瑰宝

      我国民间刺绣历史悠久,它伴随着妇女的缝纫而产生,穿针引线,绣出丰富细腻的美丽图案。其中,澄城刺绣作为民间手工艺术中颇具代表性的一员,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秦绣的代表。2008年5月,“澄城刺绣”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  虽然已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但由于种种原因,澄城刺绣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的挑战。“尽管澄城刺绣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,但由于社会的发展,机绣制品越来越多,手工制作成本太高,效益低下。加之从事澄城刺绣项目的传承人年龄逐渐增长,对其感兴趣且技艺精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,澄城刺绣的产业化之路举步维艰。如不及时抢救和保护,恐面临失传的危险。”澄城县文化馆馆长问杰说。

  曾经的生活必需品

  澄城刺绣来源于人们生活需要的创造,具有浓烈的乡土色彩,充满着淳风之美。其特殊的意象性思维与形象的概括能力,表露了人们高度的理想观念,匀称的构成形式,传承着最生动、最丰富、最质朴的艺术精神。其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点,是中华民族早期图腾符号和母体文化世代传承的继续,是积淀了数千年的黄河文化的再现,饱藏着史前图腾民族迁移、冲突和融合的真实历史,也饱含着真挚的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。

  我国织绣技术的产生不晚于新石器早期,在五千五百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中,曾发现用“韦绣”技法绣制的皮件。史学家邹衡著《商周考古》一书中就有对宝鸡茹家庄早周墓出土的丝织品的描述:“大都是平纹织品,更使人注目的是一块斜纹提花织物……刺绣的印迹发现一处,有很鲜艳的朱红和石黄两种颜色,绣法则采用今天辫子股绣的针法,针脚也相当均匀齐整,说明刺绣技巧是很熟练的,由此可见,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商周时期刺绣已经发展起来。”茹家庄属宝鸡地区,与澄城同在陕西境内,从现在征集到的古代绣品与宝鸡的风格式样大致相同。因此,澄城刺绣的历史渊源也可追溯到商周时期。

  明清时期,凡出嫁的姑娘都必须学会刺绣的技艺,否则会被婆家看不起。传说在刘家洼某村,有一位姑娘长得眉清目秀,体态窈窕,熟读史书,能赋诗作画,却没有学会刺绣的技艺,婚后被婆家休弃。她羞愧难当,写了一首长诗,忧伤离去。这件事,传入宫中,皇上为此惋惜。由于年代久远,哪位皇帝无法考证,长诗虽没有留下只言片语,但故事却在民间源远流长,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澄城刺绣的历史久远。

  澄城刺绣在民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农耕生产和生活中,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生活理念,无论是在衣食住行还是在婚嫁礼品、生子庆寿、丧葬祭祀等民俗活动中,都以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形式发挥着它的作用。这种带有原发性的艺术,早已深入骨髓,伴随了世世代代。其鲜活的生命力在于它依托于现实生活,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社会意识的延展促使它能够影响人们的信念,让人们能够在各种民俗活动及日常生活中与它相互依托。

  澄城刺绣协会会长刘秀华向记者介绍说,澄城刺绣曾经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,婚丧嫁娶离不开它,就连小孩的衣服头饰、家里的被面窗帘也都是家家户户亲自绣制。姑娘们从小就跟着长辈们学习刺绣,个个都是刺绣能手,平时也会把绣品当作礼物送给亲友。

    粗犷中不失细腻

  澄城刺绣品极为丰富,按实用功能划分,有枕顶、童帽、云肩、围涎、背心、围肚、裹兜、烟袋、裙子、绣鞋、被面、头夹、信插、绣球、荷包、腿带、裤带、桌单、围裙等。其特征是针工细腻,花形简洁明快,配色和谐大气,并富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,充分体现了刺绣文化的丰富细腻和黄河文化粗犷豪放的特征。

  澄城刺绣图饰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,其中有龙凤呈祥、吉庆有余、福禄寿喜、戏文典故、生活风情、动物花鸟等,其施针用线和配色不拘一格,以服从于各种主题之需要,而各得其宜。图饰花纹形式多样,有连续规整的排缠枝花、排列整齐的小散花、均匀对称的大枝花,也有稀疏散落的折枝花及在特定的几何轮廓内的人物、动植物等。有动有静,有疏有密,有平铺有跳跃,不仅在形式上产生对比美,在内容上也见巧意安排,在简洁明快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趣,在矫健中表现灵秀,在鲜艳中更显绚丽。

  澄城刺绣多以子孙繁衍,功名利禄,祈福为主要表现题材,与教化一同形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,涵盖了民间百姓的美好愿望。中国数千年的儒学思想,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化深入人心,铸造坚韧的民族品质与人文精神,这些都通过刺绣图饰表现得。

  人们渴望生活美好幸福,便借用绣品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情感,如“喜报三元”“五子登科”“官上加官”“功名富贵”等绣图,寓意孩子长大后仕途顺利,加官晋爵。

  人们对长寿的追求也始终不渝,寿与福密切相关,长青的松柏、仙桃、仙鹤、猫、蝶等都有长寿的寓意。生殖繁衍是人类生存之根本,也是刺绣图饰中久盛不衰的永恒主题。

  此外,女子以绣花的形式表达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,以“鱼戏莲”“蝶恋花”“龙凤呈祥”“凤穿牡丹”“连生贵子”“石榴百子”等图饰祈求婚姻生活幸福美满,多子多福。神虎镇宅,五毒驱邪,都是具有消降福的神力之物,儿童饰品中的“虎头帽”“虎头鞋”“虎头枕”等,借以虎威驱除邪气,护佑孩童与家庭。儒家的孝道和忠义精神深深植根于华夏大地,因此戏文故事也是刺绣图饰的表现题材之一,人们也借以教育后人处事的原则。

  澄城刺绣以丰富贴实的想象、充实饱满的构图、鲜艳强烈的色彩及流动飞扬的气势,讴歌着生命起源和民族繁衍这一重大而古老的主题,乃至构成了澄城刺绣的一个基本格调。而无论是祈求家庭和谐、子嗣充实,还是寓意健康长寿、财富权势,其实都是通过这种象征的手法抒发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在展现社会风貌的同时,也体现了人们朴实纯真的情感。

  难走的产业化之路

  澄城刺绣以自发性而产生,以自娱性而存生,以真情性而传承,以质朴和淳美见长,是我国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。1985年澄城刺绣作品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后,受到专家学者的青睐,引起强烈反响。2004年澄城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陕西省民间艺术刺绣之乡,2008年澄城刺绣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  然而,澄城刺绣的继承和发扬也并非一帆风顺。尽管2013年澄城县就成立了澄城刺绣协会,并且伴有澄城刺绣培训班,聘请专业教师且常年招学员进行免费教授。但目前澄城刺绣传承人并不多,且年龄都在40岁以上。其中县级传承人有9人,市级传承人只有4人,而省级传承人就只有70多岁的刘秀华老人和另一位86岁的张雪兰老人。

  据了解,澄城县民间刺绣分布在全县范围内,给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。为使澄城刺绣走上良性发展道路,澄城县文化馆结合澄城刺绣保护和传承实际情况,对澄城刺绣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。近年来,在经费非常困难的情况下,澄城县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对民间艺人登记造册,建立个人档案。收集民间刺绣品500余件,统一管理,防止流失。

  此外,澄城县成立多个传习场所,不断加强刺绣传承人才队伍建设,并制订传承人培训工作计划,每年邀请专家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。加大实体产业化进程,鼓励、扶持澄城刺绣传承人成立公司、合作社等。同时加大产品创新研发力度,与市场接轨,并出版书籍积极宣传。澄城县采用“政府扶持+产品研发”的有效措施,为澄城刺绣走向产业化道路进行了有益探索,同时也奠定了发展基础。

  在民间手工艺术产业发展的新形势、新理念的带动下,一个融合创新文化元素与民间艺术的文化产业初显,期待着在多方合力之下,“澄城刺绣”这张文化名片叫得更响,这朵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璀璨之花长盛不衰。


陕西匠心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限公司

联系人:王经理

电   话:029-81035880

手   机:13379023898

邮   箱: 838780273@qq.com

地   址:西安市雁塔区西影路38号测绘仪器厂

CopyRight © 版权所有: 陕西匠心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限公司官网 技术支持:陕西印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:陕ICP备18011340号-1


扫一扫访问移动端